孙榜好学做甜龟,知州胞弟吃不归;
浪子回头中进士,扶困扬名榜舍龟。
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、绿豆、白糖等精心制作,形状似龟的传统名牌食品。它已有两百多年历史,历来博得人们的喜爱,堪与泉州豆莎饼,晋江石狮甜稞媲美。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华侨中一向享有盛誉。
现时,永春城乡,不论单位或私人,大凡宴请宾客,大都在上完汤菜之后,要捧出一盘叠得满满的榜舍龟,配上花生汤或白术耳汤、水果罐头,以这一甜食作为筵席的压底。宾客吃上那风味独具、甜嫩鲜爽的榜舍龟,不论本地或外地人,无不欢笑称赞。旅居海外的永春华侨、港澳同胞,每每返抵桑梓探亲访友,也总要饱尝一下这异乡难觅的美食。有的临走前,还要捎上一袋,让没回来的亲友,也分享一下家乡的风味。定居于马来西亚、印尼一些城镇的永春人,还带去榜舍龟的制法,在那里做出这种食品应市,至今仍然倍受当地人的欢迎。
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上旬,莅临永春视察小水电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、李鹏、杨德中等,在与县领导人共进早餐、吃到榜舍龟时,很感兴趣地问了这种糯米食品的名称、制作方法,并赞尝它香甜可口,富有地方特色。
然而,外地来永春的宾客,当问起这一名食的名称、来历时,永春人不论用闽南话或普通话,一下子都很难介绍得让人一清二楚。这里的难处就在于这糯米食品,为什么叫“龟”,而龟字之前,为何又冠之以“榜舍”二字?
要回答这一问题,得先从“龟”字说起了。本来,龟是一种腹背有硬甲、头尾和四肢均能缩入甲壳内的爬行动物。龟的寿命极长,有的可活上三四百年,所以,有龟年鹤寿之语闽南方言中,还以“老龟精”来形容处事老练的人。很早很早以前,闽南一带,就有个习俗,自家或亲友中有人上了诸如五十、六十、七十之龄的,在做生日、祝长寿中,都要备有一种糯米做的食品,以祈延年益寿。这种食品是把糯米磨成米浆,拧干后,捏成又软又韧的块团为皮,用煮熟的豆类压碎,拌入糖(或盐、葫椒粉)作为馅,包起来,垫以竹叶,放入蒸笼蒸熟做成的。它的形状酷似龟,有的还用陶瓷烧制的、镌上龟甲图案或“寿”字的模具,印在糯米龟皮上,以此象征上“十”的人,必享有龟一样的高龄。所以,人们就把这种食晶,取名为“寿龟”或简称为“龟”。后来,这种龟还推衍到用于祭祖、敬神、婚喜中去。
在永春桃城、五里街等集镇,很早就有人专门制作这种糯米龟,配以花生汤、豆汤或甜粥等,摆摊设点,上市出售,成为人们普遍爱好的美食。清朝乾隆年问,这种糯米龟,以五里街华岩孙清水、孙榜父子一家制出的,最为出名。孙家的糯米龟,不象普通的龟那么大,而是小巧玲珑。他选用上等糯米,磨得特别细,因此,龟皮既韧又嫩。龟皮还调入少量红糖,抹上一层极薄的花生油,因而金光闪烁,十分雅观。内的馅,全用优质绿豆、弃其豆壳,只取豆肉,研成细末,拌入白糖及少许金桔末。龟底不用竹叶垫包,而用豆浆做成的薄如轻纱的豆皮,他家做出的这种糯米龟,龟皮鲜嫩、龟馅甜美、酥松、清香,入口甘中略带冰凉、倍觉爽快。因此,众人争相购买,遇有喜庆之事,也成批到孙家订做。孙家制作的这种糯米龟,就是如今的永春榜舍龟。
源于五里街孙厝孙清水,孙榜一家的这种糯米龟。为何被称为“榜舍龟”?这里有着一段颇不寻常的来历。清朝嘉庆年间,永春直隶州恢知州叶绍芬有个年方弱冠、风度翩翩、聪颖过人的弟弟叫叶绍本。为让其弟早日金弩题名,知州在桃城东门外,聘请了个私塾先生,陪伴叶绍本在大路头书房读书。不久,叶绍本自以为才学渊博、便瞒着哥哥嫂嫂,时常不到书房,而游逛于桃城、五里街,并结识一些街坊的游手好闲之徒,寻花问柳,到处厮混。那私塾先生知道后,虽再三劝阻,都无济于事。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