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饮食 > 正文

最容易被大家误解的致癌物质

来源:| 作者:| 发布时间:2015年08月27日

最容易被大家误解的致癌物质

近日中国青年歌手姚贝娜的去世大家颇为惋惜,身患乳腺癌,还坚持在最后时期登上舞台,人们为她的精神感动。同时又因为这个年轻生命的离世而痛心。近几年癌症开始袭击年轻人,虽然饮食和癌症的关系也日益密不可分,但是有几种食物真的是被大家误以为是致癌物,下面健康网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。

1.牛奶

牛奶致癌的说法一直广为流传,其中一个说法就是,牛奶中的IGF—1可以刺激癌细胞活跃生长与繁殖,引发癌症。陈君石研究员指出,IGF—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,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,对人体血糖控制、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。人体本身也含有IGF—1,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。而市场上的牛奶中IGF—1含量约2.45纳克/毫升,远低于人体内的量。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,没有证据说明IGF—1是致癌因素。还有说法称,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。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·坎贝尔的一项“大鼠实验”,大鼠被给予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,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(作为唯一的蛋白质来源),结果显示吃酪蛋白的的大鼠发生的肝癌数量较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。但在流传过程中,人们却经常将黄曲霉素这一致癌物忽略了。陈君石表示,黄曲霉素本来就是强致癌物质,而且人们膳食蛋白质是多种来源的,不可能只吃某一种蛋白。因此,这一实验既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结论,实验结果也不适用于人。假如没有致癌物,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。所以,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。事实上,牛奶中富含优质的钙质,而且很容易消化吸收,对于消费者来说,每天食用一杯牛奶对于满足人体钙的需求还是有好处的。

2.隔夜菜

隔夜菜致癌说法的“依据”在于“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,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。”陈君石研究员表示,“隔夜菜”因蔬菜种类的不同,在保存不当、存放时间过长的情况下,其中的硝酸盐确实可能转化为亚硝酸盐。不过,亚硝酸盐本身不是致癌物,只是可与人体摄入的其他食品、药品等中可能含有的次级胺反应形成致癌物——亚硝胺。但这种反应也需要一定的条件,有亚硝酸盐,不一定能生成亚硝胺,我们不能把亚硝酸盐等同为亚硝胺。同时,是否致癌还要看有多大剂量。实验表明,一般情况下隔夜菜中虽然亚硝酸盐含量有所上升,但含量有限,对人体健康并不会构成实质的影响。所以,只要保存得当,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会明显升高,而且比起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火腿肠、腌菜等的亚硝酸盐含量还要低不少,不需要太过担心。当然蔬菜现吃现做最好,如果吃不完,应该冷藏。

相关阅读